樺南縣2022年黑土地保護實施方案
黑土地是珍貴的土壤資源,黑土耕地是重要的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對完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任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為保護好、利用好樺南縣黑土地,鞏固提升農田系統、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和生產能力的可持續性,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推動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精神落實落地,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現代農業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依靠科技引領,加大資金投入,調整優化結構,創新服務機制,綜合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用養結合、保護利用。針對黑土地長期高強度利用,統籌優化農業結構和生產布局,轉變發展方式,推行綠色生產,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推進種養循環、秸稈糞污資源化利用、合理輪作等綜合治理模式,切實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
(二)堅持突出重點,綜合施策。以黑土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以耕地數量保護、質量建設和生態修復為重點,探索工程與生物、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分區分類推進集中連片治理,發揮示范帶動效應,提升黑土耕地質量。
(三)堅持政策協同、統籌實施。加強政策銜接,結合區域內農田建設、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設等規劃,統一設計方案、組織實施和績效考核,統籌安排工程建設、耕地保護、資源養護等不同渠道資金用于黑土地保護利用。
(四)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強化政府規劃引導、資金政策撬動,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農民籌資籌勞,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調動農民群眾、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積極性。
三、工作目標
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面積達到97萬畝。其中高標準農田建設19.9萬畝,有機糞肥拋灑6.89萬畝,秸稈還田、深松整地、保護性耕作70.21萬畝。通過加強黑土地保護,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產量穩步增加。
四、重點任務
(一)黑土地保護工程措施
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田間配套工程建設,鞏固和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1.推進農田灌排體系建設。按照區域化治理,灌溉與排水并重,漬、澇綜合治理的要求,輸水渠道、排水溝、渠系建筑物等進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完善田間排灌渠系。
2.推進田間道路建設。按照農機作業和農資、糧食運輸需要,優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推進路網密度、路面寬度、硬化程度、附屬設施等規范化建設。
(二)黑土地保護農藝措施
1.實施耕地深松輪作。推行深松(翻)整地,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層厚度,建立“土壤水庫”,提高土壤抗旱防澇、蓄水保墑能力,實現春旱秋防。逐步建立米豆、米豆薯、米豆雜、米豆經等輪作制度,實現耕地用養結合和各作物均衡增產增效。
2.實施秸稈還田耕作。以秸稈還田為核心,旱田因地制宜采取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碎混和翻埋(壓)還田;水田采取秸稈粉碎翻埋還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攪漿整地,提升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
3.實施有機肥還田。堅持種養結合,將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或按比例與秸稈混合高溫發酵生產有機肥還田。采用糞肥還田專用機械施用有機肥,結合秸稈粉碎實施深翻整地作業。
五、實施區域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19.9萬畝,其中明義鄉實施10萬畝,在樺南縣種畜場,土龍山鎮橫岱村、慶發村,閆家鎮公心集村,石頭河子鎮雙豐村、向陽村、樺陽村、春富村、八一村實施9.9萬畝。
(二)黑土地保護利用農藝措施。樺南縣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實施總面積6.89萬畝,全部落實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上,其中4.76萬畝落實到高標準農田黑土保護示范區,在駝腰子鎮的金山村、東合村、西合村、上樺村、愚公村、金缸村、光明村、金勝村實施;2.13萬畝落實到2021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在土龍山鎮戰生村、前進村、新華村和樺南鎮幸福村、雙合村、富貴村實施。
(三)其它農藝措施。在全縣范圍內落實70.21萬畝,結合秸稈綜合利用政策,完成秸稈還田工作任務,達到黑土地保護目的。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黑土耕地保護推進落實工作小組,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組織協調指導。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確保黑土地保護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全面落實“田長制”,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長效機制和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機制,聚焦重點區域、重點任務,集中力量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
(二)強化政策支持。以黑土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載體,綜合項目資金,探索開展黑土地保護整建制創建,打造黑土地保護示范樣板。落實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統籌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保護性耕作等政策項目,實行綜合治理,形成政策合力。
(三)推進科技創新。整合科技創新要素資源,加強黑土地保護技術研究。重點開展黑土保育、土壤養分平衡、節水灌溉、旱作農業、保護性耕作、水土流失治理等技術攻關,開發一批關鍵技術、核心產品,集成組裝一批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
(四)創新服務機制。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采取有效措施,撬動政策性金融資本投入,引導商業性經營資本進入,調動社會化組織和專業化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積極性。
(五)加強主體培育。加大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利用專業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形式,引導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耕地集中連片生產,將黑土地保護利用措施和責任落實到具體地塊和實施主體。
(六)加強宣傳培訓。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提高種植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水平。及時總結黑土地保護利用經驗,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多渠道多形式宣傳推廣黑土地保護利用好經驗、好模式,突出政策導向,做好政策解讀,營造全社會關心黑土地、保護黑土地的良好氛圍。